济宁市民政局坚持文化“两创”建设打造“儒风水韵圣地有名”地名文化品牌

发布时间:2024-07-23 15:36来源:济宁新闻网阅读量:19934   

近年来,济宁市民政局立足地名管理工作职责,以保护与发展、传承与创新、交流与转化为主线,在儒家文化浸润中推动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打造“儒风水韵 圣地有名”地名文化品牌,发挥地名文化守根、凝心、聚力作用。

夯实机制基础,保护优秀地名文化价值

一是积极出台政策保护。出台《济宁市地名管理办法》《济宁市老地名保护办法》,作为重点工作推进,明确内涵丰富、历史文化价值突出的地名保护职责与措施,确定首批300个市级地名保护名录并启动编撰。创新建设儒家文化地名采词库,挖掘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地名文化,赋予地名文化更加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。

二是理顺地名管理机制。重视并发挥济宁市地名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,形成政府主导、部门支持、上下联动工作格局。加快推进乡村地名服务规范化建设,选取部分乡镇村(社区)开展试点工作,激发基层重视地名、大抓地名工作热情,深挖济宁地名文化“富矿”,为“乡村著名行动”营造良好氛围。

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。成立地名研究学会,参与地名文化资源调查、挖掘、整理和研究工作,打造“行走中的地名文化”。组织开展“保护地名文化·记住美丽乡愁”“不忘来时的路”红色地名故事征集等活动,曲阜市、微山县被确定为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文化保护试点单位。

创新推广形式,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

一是注重形式创新,彰显文化底蕴。组织开展全国首个以“地名文化”为题材的篆刻主题活动——“印”证济宁·孔孟之乡地名文化全国金石篆刻,从全市筛选200个代表济宁传统文化特色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地名,邀请100名全国知名篆刻家,以金石篆刻的形式设计制作印章作品,篆刻作品受邀在中日韩三国文化部长会议、山东旅游发展大会和陕西省西安市展出。

二是讲好地名故事,留住文化脉搏。制作《女娲、伏羲的传说》《凿壁偷光》《始祖的足迹》等地名故事动漫产品,被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漫扶持项目,荣获山东省“泰山文艺奖”、山东省电视艺术“牡丹奖”等荣誉。连续5年拍摄17集地名文化宣传视频《守望地名》,以邹城市上九山村等17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村落,唤起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家乡情结和热土情怀,展现地名文化的当下价值,在“学习强国”及央视频、人民视频等门户网站发布,产生广泛社会反响。

三是编撰图录典志,助力文化传承。编印出版《“印”证济宁——孔孟之乡地名文化全国金石篆刻作品集》《守望地名·印象济宁》《孔孟之乡地名寻根》《济宁市地名保护名录》等地名文化图书16部,启动全省唯一“市县一体编撰”的《济宁市地名志》丛书工程。

盘活地名资源,探索地名文化转化利用

一是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。立足济宁人文沃土,以“乡村著名行动”助力乡村振兴,在乡村产业品牌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,涌现出“微山湖渔家菜”、微山岛“湖中三宝”等农渔湖产品,汶上“汶水上”农产品商标带动解庄粉皮、陶城葫芦、汶河金蝉等地名品牌兴农,提升乡村产业品牌的附加值、影响力和美誉度,实现地名和乡村振兴相融共促。

二是发挥地名文脉传承作用。立足红色革命、孔孟之乡、梁山好汉等文化元素极力打造地名文化广场、地名文化长廊、地名文化小屋,持续提升济宁文化软实力,增强文化自信。红色海报《微山湖》荣获民政部“红色地名 礼赞百年”地名“文·图·影”有奖征集活动红色地名图影一等奖,是山东省唯一一等奖作品。

三是发挥地名文化治理作用。对全市156个乡镇、4409个村(社区)进行规范命名,将乡村重要地名、旅游景区点、特色农副产品和产地、地名文化道路等信息全部上图,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在服务百姓生活、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
声明:免责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